百年名校的国际化教育转型
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府,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国际部在传承"志成精神"的基础上,创新性地构建了"三维课程体系",将国家必修课程、国际理解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有机融合。这种课程架构既了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,又培养了跨文化沟通能力。
教育理念创新实践
-
师资建设新维度
建立教师发展学院,实施"双导师制"培养模式,专业课教师与生涯导师协同育人。定期开展国际教育研讨会,教师年均参加境外研修比例达68%。
-
教学方式革新
推行PBL项目式学习,近三年学生完成科研课题327项,其中12项获国家专利。建立"问题银行"制度,累计收集学生有效问题5862个,形成特色校本教研资源。
特色培养体系解析
五维核心素养
- 文化理解与传承
- 批判性思维培养
- 跨文化交际能力
- 科技创新素养
- 社会参与意识
证书培养机制
- 志愿服务时长认证
- 学术诚信档案建设
- 体育技能分级认证
- 艺术素养评估体系
- 创新项目成果认证
课程实施特色
实施"走班制+导师制"管理模式,开设AP、A-Level等国际课程的同时,保留语文、历史等传统文化课程。建立"3+2+X"课程结构,即3门核心课程、2门特色课程和若干选修课程。
创新建立"学业预警系统",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。近三年毕业生中,92%进入世界前100大学,累计获得奖学金超3600万元。
教学成果实证
- 科研创新 学生科研团队连续三年获ISEF决赛资格
- 艺术教育 金帆合唱团国际比赛金奖6次
- 体育竞技 市级以上体育赛事获奖83项